從「心」出發,才能察覺自我價值 -王均愷
很高興能有機會受邀參加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在ICF研究學會的公開演講,從開始接受腦麻協會提供的職業重建服務,一直到工作穩定後被邀請與腦麻者及專業人員面前進行分享,在面對我人生當中第一次所做的演說,心境上既緊張又亢奮。


我一直感覺在一生當中,人有很多種不同的可能性,每個人都有機會去發光、發熱、找到自我展現的長處,雖然我在肢體上受到了限制,可能是走路的不方便、走得慢、跑的慢、雙腳肌肉不足、平衡感與肢體的反應能力不佳、容易跌倒,也可能是走路的姿勢不美觀,一拐一拐,但我可以發現到,我自己有很多不同的優點,能用來彌補我先天上的不足。
比如,我在工作的熱忱及負責任的態度,對於辦公行政效率處理的能力及速度,對自身目標的規劃從執行力到執著,以及擁有有別於一般人,內心極強的抗打擊能力、與演講的熱衷、口才的善言、和自身財務規劃有很高的靈敏度等等,許多長處…,這是我除了在身體障礙上以外,不輸給其他社會人士的優點。
雖然身體上與其他人相比,擁有比較弱的地方,但在心態上我能完全做到忽略掉我身體上的不同。
初步,先學會接受他,到後來到遺忘他,朋友之間如果不提醒,我可以說根本忘記了「它」的存在,而這樣的心態,當我在面對人際關係、職場上是很有用的助益,對於我來說遺忘缺少的、善用擁有的,建立起對自己的自信心,在面對社會、職場、人際都是一把很重要的鑰匙,開啟心中「自信」的鑰匙,就從培養長處、發現長處、肯定自己、鼓勵及讚美自己開始,等到發現自己的長處,或換個方式培養出長處,人生會過的更加愉快。
那麼面對自己,要如何持續堅持過好生活的每一天? 那就要對於自己在工作中或生活過程中,給予自己的目標是甚麼,可以是短期目標,可以是長期目標。有可能是我想學會甚麼樣的技能,我能在職場上學會什麼、或是我可以存到多少錢,幾年後我可以給父母多少的生活補貼等等….,這或許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,重要的人生目標,時間可長可短,千萬不要覺得目標太小,或是時間太長或者遙不可及,而我通常會告訴自己,沒試試怎麼知道,管他呢,做就對了。
縱使目標很小,小到你可能懷疑是微不足道,也還是值得你去完成、去執行,如果成功了要記得不吝嗇的給自己肯定,或是與家人分享成果,讓他們看看今天的你又有一點點的進步,我相信,只要生活培養出成就感,往後在面對不同的目標,都會意願去勇於嘗試。
那如果是目標太大、太遠,怎麼辦? 那就把大目標切成一塊一塊的小目標,把它變成步驟,一件一件實行,等完成最後一項小目標,離大目標也就不遠了,想要獲取巨大的成功,也是從很多的小成果聚集而來的。
當然,我也有過悲觀的時候,但事後想想,自怨自艾又能改變什麼呢,在我小的時候,曾經不懂事的認為,為什麼我要自己背書包,而不是同學幫我提,因為我走不好、書包很重,當下我會覺得你們怎麼不了解我。但老師告訴我,為什麼責任是同學,同學是幫忙但沒有義務,長大後才知道,幫你的人是出於好心,但人生有很多過客,當你走到下一站後,幫我們的人不在了,要幫的,還是自己幫自己,所以或許我們曾經覺得旁人不瞭解我們,但也不是每個人有義務去了解,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、更好的方式是,讓自己不需要一直得到別人的幫助或理解,如果真的有人伸出援手,那必定是那人展現了善良。
這些是我在這次演講中提及,或未提及的人生心路,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勇於面對生活,展現自己,要記住每個人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,不要吝嗇去勇敢面對,也不倦於追求進步,即使是小進步,那對未來都會「累積」成大成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