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80-90年代 籌組「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」 民國80年前,社會大眾對「腦性麻痺」 症狀幾乎完全陌生,許多患者照顧者甚至找不到原因而長期被安置在家中從未出門。當時有一群家長、相關領域專家及社會人士齊心組成了「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」。 成立協會,會務展開 民國 81 年 6 月 21 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禮堂舉行協會成立大會,並推舉前歷史博物館館長、台北市教育局長毛連塭擔任第一屆理事長,會務於焉展開,並陸續舉辦一系列社會關懷活動與服務工作,逐步擴展至就醫、就學、就業、就養及權益倡導等方面。 提供諮詢管道 為了提供腦性麻痺患者、家屬適切的醫療諮詢管道,82年結合各大醫院專業醫師群,開始了全國性腦性麻痺患者的聯合義診;幫助障礙者將障礙減至最低程度,進而依循評估做適性的治療。 馬術治療與輔具租借 83年策劃「馬術治療對腦性麻痺兒的影響」研討會,經過個案研究、證實馬術治療對腦性麻痺患者在身、心靈上的復健有顯著的療效,規劃出適合兒童發展目標之復健效能。 同年4月首度舉辦 「殘障研習輔具展研習課程」,集結醫療、輔具相關產業,舉辦論壇、研討會、座談會及產學媒合,為身障者提供多元輔具選擇之管道,同時也拉開輔具開始租借之路。 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同舟發展中心 因深感早期療育對腦性麻痺孩童發展的重要性及影響,86 年推動成立國內第一所專為腦性麻痺孩童提供服務的「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同舟發展中心」。機構服務 0-6 歲幼童,除每日各項治療並給予生活自理、教育、認知及團體相處的訓練,也為孩子學前啟蒙以及進入小學的教育做準備。 出版「腦性麻痺兒童家長手冊」 88年出刊全台灣第一本 「腦性麻痺兒童家長手冊」,使腦性麻痺兒童家屬有所依循,減少徬徨無助的摸索過程。 民國90-100年代 成立「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中心」 89年開始辦理電子小舖—電腦職訓班,提供腦性麻痺就業服務,並於 91 年 5 月在披荊斬棘的困境中正式成立電腦工作小站—庇護工場,提供腦性麻痺人士一個庇護性的訓練與工作場所。由於服務身心障礙者就業成效良好,100 年成立「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中心」,繼續提供優質之服務。 成立「中華地板滾球運動協會」 92年引進帕運指定項目、專屬腦麻患者的地板滾球,業務從推廣、裁判研習、教練研習、全國賽事到國際標準的錦標賽;對象從腦麻患者延伸到各障礙類別、療養院住民及老人。 103年因應全國組織改造,成立「中華地板滾球運動協會」繼續推展上述業務。 「特殊教育法」增列腦性麻痺 為第六類 102年1月23日,經過多年爭取立法,正式通過「特殊教育法」增列腦性麻痺為第六類,使腦性麻痺學生接受適性教育,充分發展身心潛能。 響應「世界腦麻日」代表台灣 向世界發聲 102年開始響應全球「世界腦麻日」(World Cerebral Palsy Day)活動,呼籲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運動權益及無障礙環境重視與支持。 承接「台北市大同發展中心」 104 年承接台北市社會局「臺北市大同發展中心」日托機構,並採用「以家庭為中心」模式,提供腦性麻痺 0~6 歲兒童與 18~65 歲成人的日托服務。 全日型雙老照顧中心「愛・家園」 105 年為排隊長照機構始終無法進入的腦麻患者發起建置「愛·家園」全日型雙老照顧中心,希望能照顧雙老的腦麻家庭。 承接「台北市三玉啟能中心」 107 年 3 月 1 日起承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經營管理的「臺北市三玉啟能中心」,此為全日型的住宿生活照顧機構,提供 18~65 歲第一類、第七類或第一類合併第七類重度以上身心障礙人士之服務。 「雙養計畫」與「浴火鳳凰計畫」 110年與7-ELEVEN門市零錢捐合作開創以循環經濟及提升腦麻就業為核心精神,發展腦麻家庭1+1工作「雙養計畫」及腦麻兒就業「浴火鳳凰計畫」,開啟環境倡議、社會企業、腦性麻痺就業合作,建構社會服務新模式。 「愛・家園」正式啟動 111年正式啟動「愛·家園」全日型雙老照顧中心建置籌備。 協會自開創以來,致力於腦性麻痺工作之研究發展及推展為目標 協助腦性麻痺人士 就醫、就學、就業、就養等問題 給予家庭、家長從心理支持到實質協助爭取家庭權益、倡議推動立法 落實協會創設之宗旨及目標。